当时规定,白桩以内禁止耕地、放牧、砍柴、葬厝,甚至行走,青桩至白桩之间,则明确禁止设窑烧灰,犯禁就会遭受杖责等惩罚。所以普通人想进昭陵看一眼都绝无可能。
19世纪末,清朝统治力逐渐衰落,昭陵保护也日渐颓废,尤其俄国人的中东铁路修到青桩之内,这让昭陵保护的权威大打折扣。进入民国,昭陵陵区土地被侵占更是有增无减。
而此时沈阳的现代化扩张,又进一步压缩了陵区范围。比如东北大学旧址、奉天跑马场、北陵长官别墅原本都是清昭陵所有的土地。
1927年,奉天市长李德新向张学良提请将清昭陵辟建为北陵公园,并得到批准,同年5月,当局派警员对北陵施行管理,北陵公园正式成立,标志着清昭陵作为皇家私产时代的彻底终结。
2
从皇家私产到全民公有,虽然皇家的特权没有了,但实际上也不失为对昭陵的一种保护。不过,普通人安葬在公园始终不太现实,直到1946年。
这一年,矿业工程师张莘夫被国民政府任命为经济部东北行营工矿处副处长,负责东北工矿接收事宜,1月14日,他乘坐苏军专列来到抚顺,准备交接接收抚顺煤矿事宜。
结果第二天,张莘夫一行被收缴了枪支,失去人身自由,1月16日,苏军表示张莘夫不能接收抚顺煤矿,当晚张莘夫一行8人被迫搭乘原专列返回沈阳,行至李石寨站时,一伙身份不明的武装分子登上列车,将张莘夫等人拖下专列杀害,张莘夫身中十八刀。
至今该案仍是个悬案,在当时也引发了全国不满,再加上苏军拆运东北工矿设备的刺激,全国各地爆发了反苏示威游行,最终在重重压力下,百万苏军在未与国民政府协商的情况下迅速撤军。
1946年4月,国民政府决定将张莘夫安葬在沈阳北陵公园,5月1日葬礼举行,据说当时参加者有一万多人。现在,张莘夫先生纪念碑就屹立在北陵公园中皇太极雕像北侧的神道旁。
建国后,沈阳还在昭陵陵寝西侧,昭陵妃园寝东侧设立了一处烈士陵园,将高自立、吕化民、李忠志、张希尧、李冰等革命烈士及卢伯欧教授安葬在此。由于时代久远,有些墓碑上记载了烈士生平,有些则是空白。
作为皇家陵园,帝陵建筑的历史与文化有种穿越时空的震撼,但像张莘夫、高自立这些“普通人”能够安眠于此,却更能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变换,体会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他们原本都是时代洪流中的普通人,却被种种机缘被推到了历史的前台。
如今的北陵公园已经从独立的皇家陵园变成了城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变成了周边市民的生活日常,也等待着天南海北的游客到此打卡,感悟曾经的金戈铁马,聆听王朝兴衰,以及那些平凡人以身许国的故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