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兵大队的编制人数在1942年为850人左右,独立混成旅团的人数大约共4000到5000人,到了1945年2月份,增长到约8000人左右。

日军最小的战术单位是分队,相当于中国军队的班和北洋军时代的棚。每个分队13人,包括分队长、4名机枪射手和8名步枪兵。有轻机枪一挺,编制四人(组长、射手、两名携弹药的副射手),这四人配备自卫手枪,在战斗中有时也携带步枪(机枪射手除外);八名步枪兵,每人一支单发步枪。特别加强的部队中,加强班会多配置一个两人携带的掷弹筒(由排掷弹筒班,拆解一个组,支援到班)。

日军的一个小队,稍稍大于中国军队的排和北洋军的排,一般由7人小队部、三个13人分队和一个装备三个掷弹筒的8人掷弹筒分队构成,共54人。加强配置时,每个分队15人,加强一个掷弹筒,整个小队62人(把其它排的掷弹筒班,支援过来)。而为了应付中国的游击战,日军还曾有另一种小队编制:每小队6个分队,每分队8人,只有3个分队配置机枪,加正副排长,全小队50人。

日军的一个步兵中队比起中国军队的一个连就已经大出不少了,相当于北洋军的“队”。包括一个19人的中队部:有中队长,执行官,3个军士,4个卫生员,军官的勤务兵,司号员,8个通信员;3个54人的小队。共181人,步枪139支,轻机枪9挺,掷弹筒9具。有时会加强2-4挺重机枪甚至1-2门90迫击炮或九二步兵炮(由营拆解支援到连)。

二、战力对比

日军师团编制人数情况常随战争而变动,数据不一。1936年时期的日军第一师团,人数11856名,其步兵两个旅团人数分别为3997人,下属两个步兵联队,每联队人数1996人,第四十一师团编制定员为13836人;卢沟桥事变前夕,日本常设师团平均21945人,马匹5849匹,步骑枪支9476支,掷弹筒576筒,轻重机枪645具等,中国军队一个师编制人数仅10923人,枪支、机枪等军备远远少于同时期的日军师团。

据统计,卢沟桥事变时,中国陆军共170万人,230个师,平均每个师不到8000人,当时蒋介石部队每个师平均六七千人。对比来看,日军一个师团相当于华军两个师,装备战力的差异也极大,尤其是重型武器方面,例如,华军机枪数量仅为日军的二分之一,日中炮兵的弹炮配备比率达到四比一。

国民党将领汤恩伯领导第二十军团抗战初期时曾做报告,如此描述中日战力、军备差距:

“敌军之一师团足当我调整师三倍以上,假使我军非调整师之编制者其相差当更悬殊矣……我军作战以一两军之众而与敌之一个师团作战殊无比较人数多寡之必要。”

也就是说,这时候中国陆军三个整理师的力量才有可能抵抗日本一个师团,甚至一个军才能与其作战,差距非常大,中国军队也在实战中认识到中国的师编制与日军师团之间结构和战略地位的差异,所以在战争中采取了弱化师、强化军编制的建制战略,1938年,国民党废除了兵团以及军团的两级建制,开始以军为战略单位。

日军方面,抗战中由于做战消耗,同时、日军感到四联队制师团对三三制的八路军、苏军作战时会行动不便,因此、又在华北搞出了警备三单位制师团,即一个师团的组成包括3个步兵联队,一个野战炮兵联队,一个侦察联队,一个工兵联队,一个运输联队,通讯队。联队下辖三个步兵大队与一个步兵炮中队(4门步兵炮)、步兵大队无大队炮小队,炮兵联队为24门山炮或野炮,骑兵联队改为搜索队,其他如辎重、工兵等后勤部队也大为减少,编制人数为12800人。

独立混成旅团辖五个步兵大队与一个炮兵队、通讯队、工兵队、辎重队等,总人数约5000人。步兵大队辖三个步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四挺重机枪)、炮兵队辖一个山炮中队与二个野炮中队。这两种部队都是主要做为守备用途的,同时具有小规模的野战能力。

在战争时期,日本也出现了军编制,将若干师团编制为一个集团军,如“关东军”,在军之上是方面军,整个侵华战争时期日军一共出现了17个方面军,再往上最高组织是总军,一共6个总军,如“第一总军”、“航空总军”等。以关东军为例,随着战争规模扩大,在升级为总军编制之后,麾下就包括了两个方面军,共31个师,将近百万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Copyright © 2088 国际足联世界杯_巴西世界杯 - sdoph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