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接下来,他又写了阿德如何逐步适应马刺的体系,打出自己价值的故事。在彼时邓肯和莱昂纳德还在的时候,阿德不需要硬,另一方面,他又通过自己的二次进攻能力减少了马刺老迈的阵容来回跑动的次数。“软蛋不是没用,看你怎么用他。”
看,软在哪,为什么用软这个词,解释的明明白白。而段旭解释的背后,则是NBA成熟的技战术体系在支撑。
回到电竞这边,iG英雄联盟战队在S8夺冠之后,主编问过很多英雄联盟粉丝同一个问题:Jackeylove到底强在哪里?他始终没有得到一个明确的答案。
JKL强在哪里,Xiaohu菜在哪里,我们可以从哪些具体的指标来指出职业选手和业余玩家的差距,电竞现行的评价体系给不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当然,游戏内的数据也做不到。
一波兵就是固定的补刀数,GMP也只是一个金钱获取的数据。对于顶尖的业余ADC玩家来说,他游戏前10分钟的补刀数或许并不比JKL差了多少,有时候单局的GMP可能还要高。
一定程度上看,对于选手技战术的解释,大众的MOBA甚至比不过式微的RTS。我想很多粉丝都能切身感受到这一点。APM这种表面数据之外,APM的分配,分配的道理,RTS游戏实际上都能给出比MOBA更深入的解释。
简单解释就是,当Maru在一分钟的时间里维持着超过900的APM时,粉丝知道他这900下都在操作什么。这时,结果反而不重要,因为每个人都知道,在这一分钟里,Maru超出了常人所能做到的极限。
曾有某机构开发了一个电竞测试小程序,通过手机上几个简单的游戏式的测试来获得被测试人反应、操作上的具体指标。
笔者记得有一项是通过手机模拟摇杆来操作一个直径2mm左右的小球跟着另一个小球走,尽量使两个小球重合。有消息称部分职业选手确实在测试时获得了比业余选手显著高的分数。这样的差距如果能够通过一些维度的数据体现出来,并传递给观众,大概再也不会有人说“我上我也行”了吧。
职业的专业度和精细度到底通过什么来体现,选手与普通观众相比究竟有哪些过人的地方。这不仅仅是一个向内的,针对从业者的专业问题;也是一个向外的,需要对所有观众解释清楚的大众问题。很遗憾,我们只能用“菜”、“拉胯”、“拉闸”等词来形容。
当然,有的时候数据也不能完全能说明问题,这在传统体育领域也是一样。这时候就需要专业的解读,说明选手在数据以外对于比赛走势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虽然看上去,电竞真正作为一项竞技体育被认可的时日尚短,拿传统体育在技战术分析上数百年的积淀来对比有些强人所难。但问题是,一定程度上看,电竞陷入了自己给自己挖的坑。
过去几年,像根植于互联网上的其他产业一样,电竞经历了一段快速发展的时期。甚至是今年上半年,电竞受益于互联网的特点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然而,在我们今天讨论的问题上,互联网也坑了电竞。
我们总觉得传统体育对球员的diss更少,事实上并不是观众们对于球员更宽容,对电竞选手更苛刻。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网络直播和社交媒体将这些diss清晰地摆出来了。 不仅如此,这些带有情绪的吐槽因为合适的传播环境也被互联网放大了。
隔壁球迷看着电视信号吐槽国足“太臭了”的话飘散在空中,而吐槽Xiaohu“太菜了”的弹幕则被观赛的其他人看到并印在脑海。
2016年国足输给叙利亚,一位女记者在比赛现场采访球迷的视频还被很多人津津乐道。因为记者圆不回来话的尴尬,这一小部分观众表达的愤怒和失望才通过镜头和采访记录下来。但败给叙利亚为球迷带来的冲击何止集中在那一小部分球迷身上,只是他们在通过我们看不到的途径疏解而已。
电竞的粉丝注定越来越年轻,这也意味着他们会比上一代人更习惯在互联网上接收、讨论。更何况,电竞赛事的主办方总是喜欢有一些噱头在被比赛点燃的情绪上添把柴,那这时,在非对即错的互联网上,观众要如何释放自己的情绪呢?
所以,当我们始终不能解释2018年全球总决赛中输出占比27.1%的JKL到底比输出占比29.1%的Rekkles强在哪儿时,观众连抬杠都没有办法。
这时候,胜者为王,弱者大概只剩下“菜”可以说了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