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早在隋代,螺子黛就是画眉用品中的“头科”。据《大业拾遗记》记载,有一天,隋炀帝在船上,看见一位名叫吴江仙的女婢拉着龙船。她天生柔美,尤其是脸上的妆容和眉毛。这让隋炀帝眼睛一亮,便将她带回宫中,赐名解玉。
隋炀帝心想:“如果我用螺子黛来画眉毛,岂不是比现在漂亮千百倍?”他一挥手,便将宫中大部分的螺子带赏给了吴江先。后来国库没有那么多钱,隋炀帝只好委屈其他妃子,将她们的赏赐与铜菊混在一起。只要吴江先的螺子带就够了。
吴江先没有得到隋炀帝的宠幸。她每天对着镜子用螺子黛画眉毛,画眉技术越来越精湛。隋炀帝常常倚在帘子上,看着吴江贤发呆,不吃不喝,久久不愿离开。这时,宫中侍奉的太监们开始闲聊起来:“古人说‘美人善食’,我想这吴江仙可以充饥了。”
看来用洛子达画眉毛确实会有效果。
南越王墓出土的墨丸、石砚
石黛、画眉石、画眉七香丸、黛眼……重点主要是有钱人
除了螺子黛这样的优质眉品之外,老妇人如果想画出漂亮的眉毛,选择的余地也很多,就看个人的富裕和节俭了。
战国至汉晋时期,“黛”是妇女梳妆台上最常见的画眉产品。据《通俗文》引《太平御览》所言:“青石染色,谓之黛黛”。这里的“黛”主要是石黛,一种由矿物质制成的颜料。另外,还有一种“画眉石”也颇受欢迎,在《宛署杂记·山川》中有详细介绍:“画眉石。在距市区400公里的许多西寨塘村子里都有发现。这种石头呈黑色,形似石,但性不强,揉之如墨,拿起即染。金章宗时,贵妃尝画眉。 , 由此得名 。”从其性能描述来看,与天然石墨较为相似。
当然要依靠古人的智慧。他们永远无法直接用石头剃眉毛。相反,他们必须将这些天然矿物质磨成粉末,添加动物胶体,最后将它们压成型。画眉妆时,加点水,研磨成细小的液体状态,然后用软笔蘸取即可使用。这样画出来的眉毛非常自然稳定,而且像螺子黛一样防汗、防水。这与现代女性使用的眉毛颜色非常相似。
另一种与“黛”同时存在的眉品是“墨”,它更像是“黛”的替代品,也是老资产阶级女性的“开眉笔”。尤其是晚唐时期,老年妇女用墨画眉已是司空见惯。宋代陶谷写道:“自赵、哀来以来,不用青黛作笔,而用良墨火来画指,谓之‘变相熏墨’。”这一时期的古代女性不仅用墨画眉毛,还用化妆刷。你不需要这样做,只需用手指直接将墨水浸入其中即可。 《簪花仕女图》中著名的《鬼夜梅》就是这种画法。
《簪花仕女图》部分
到了宋代,用墨画眉毛的现象更为普遍。赵彦伟曾在《云麓漫钞》中写道:“前代女子用黑画眉,你看诗里都有‘眉远山’。现在人不用黑了,但要用墨水。”在宋画中,画眉所用的墨和写字所用的墨肯定是不一样的。宋代人很善于“造事”。南宋陈元良在《事林广记》中记载了云杉墨的制作过程:“一杯真香油,多用灯芯擦牢,将油杯放入水中,烧干,盖上小桶,让烟雾凝结在上面然后擦掉,然后提前三天用脑麝浸泡少量的油,倒入烟雾中搅拌均匀,黑度可能比油漆还要多,这个方法特别适合旋切灯笼用芝麻油。”药丸就是用这种墨水制成的。 ,称“画眉七香丸”,又名“画眉七香丸”。
还有一种专门用来刷眉的砚台,叫“岱砚”。傣砚与书写砚同源,形状几乎一模一样。考古学家必须根据发掘地点、伴生物品、表面残留物和切割主题得出结论。画眉常用的砚台,附有铜镜、眉笔、墨水、粉盒等物,上面会有使用过的痕迹。有趣的是,一些出土的傣砚还具有其他颜色。例如,江苏南京咸河关东晋二号墓出土的一块砚台上不仅含有黑色粉末,还含有一些零星的红色粉末,很可能是胭脂或口红。由此可见,傣砚不仅可以用来研磨眉妆,还可以用来研磨各种化妆品。最重要的是它的可用性。
此外,古代妇女的修眉用品也是液体形式的。例如,明代董朔在《西游补》第七章中描述妇女梳妆台时说:“……银盒左侧设紫花碗,紫碗里放着花碗,戴上头带;还有一个薄盆,放一盆画眉和靛蓝。如果放在“小细锅”里,很有可能“画眉青黛”会呈液体状。
钱紧的时候,老妇人就可以在火里烤柳枝。处理完后,给他们一支柳枝制成的炭笔,用它画眉毛,仍然很漂亮。
你看,古代的画眉产品有非常多的选择。为什么现代人要以眉笔的价格来定义?
《靓妆仕女图》(北宋苏汉臣)
老眉妆最“卷”
几位眉妆“博主”互相争斗
既然古代女性拥有如此之多的眉妆产品,那么眉妆“博主”却寥寥无几,似乎有点不合理。先从著名的影视剧《甄嬛传》开始吧。剧中,美妆博主司大爷曾评论道:“万贵人画圆善黛最好看,而华妃则更喜欢画鬓眉。”这里所说的“远山黛”,历史上还真有著名的眉妆“博主”。
《远山黛》流行已久。它像远山的山脊,柔和的曲线更能凸显女性的柔美。最擅长画《原山黛》的老太婆就是卓文君。 《西京杂记》中记载:“文君美丽,眉如望远山。”这种妆容一经发布推广,当时就有人模仿。后来据《赵飞燕外传》称:“赵飞燕的妹妹鹤德,眉毛细细,人称‘远山黛’。 “赵合德已经足够漂亮了,但他还是希望通过眉妆让自己变得更漂亮。
而“长眉到鬓”,其实就是指长眉毛。古代诗人对此也有赞誉,如南朝的秋迟《答徐侍中为人赠妇》:“长眉横玉面,明腕卷纱”。白居易《上阳白发人》形容天宝晚年的妆容:“头小,鞋窄,衣裳,眉毛点黛,亭亭玉立。”
两种眉妆都靠柔和,但也有一种眉妆营造“破碎感”。 《后汉书》提到东汉权臣梁姬的妻子孙寿善画眉。梁济虽被称为“霸将军”,但他的凶残却也让人十分佩服。这个叫孙寿的女人,号称项城主,待遇和大公主差不多。如此“控夫良方”,大概与她的一双眉毛有关:“她寿命长,善于扮妖怪”。她皱着眉头,哭着,扎着小马髻,弯着腰走路。 ,笑起来蛀牙,也算迷人了。”想想这张照片,想想就很美:一个在外极其残忍的权臣,一回家就看到了满脸“破碎”的妻子”就是,尤其是那双眉毛,她看起来快要伤心死或者哭死了,那他必须当场“融化”,否则就不适合当时的情况。
隋唐时期,古人对眉妆的痴迷已经到了疯狂的地步,几位眉妆“博主”开始了自己的表演,甚至听起来像是一场“神仙之战”。白居易在《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中曾描述:“风花雪月吹馍馍,天下人哭。”李商隐更直接:“楚腰知恩,宫眉抗强。”这些老太婆几乎调动了我所有的审美细胞才能够画出漂亮的眉妆。毕竟,一个人一旦发明了一种新的眉妆,她就会受到更多的关注,一些有才华的作家就会开始喜欢和评论她,这会立即增加她的价值。
这时,“卷发王”出现在眉妆界。 《清异录》捡起一块“伪装的胶煤”,女主角叫莹姐。她最擅长的是画眉毛,但与其他眉妆“博主”不同,别人在眉妆方面都有代表作品,但她却代表了所有眉妆作品。颖姐创作灵感丰富,而且非常勤奋。她基本上可以“每天做同样的事情”,也就是现代人所说的每天更新的“博主”。于是有人开玩笑说:“西蜀有十眉图,痴迷眉毛者,可拍百眉图。改年份,就得带领同志们成为《修眉》历史。” ”人说西蜀有十眉照片。映姐能拍出几百条眉毛的照片。才一年时间就写了一篇《眉史》,实在太“卷”了。
还有一个残酷的版本。 《新唐书》《列王公主列传》中记载:“临淄王刑罚百姓,先生照镜扬眉,闻乱而行,右雁鸣门,士兵们过来把他斩首了。”李隆基集兵杀之。魏后爆发如此混乱的时候,安乐公主还在家里对着镜子扬眉。她闻讯后急忙逃往皇宫,却在途中被追击者斩首。安乐公主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画着眉毛,可见眉妆在老妇人心中的地位有多大。
如此之多的染眉产品和不同类型的眉妆,足以说明古人对眉毛之美的不断追求。但即使是如此喜爱眉妆的古人,也不会根据眉妆用品的价格来判断一个人的社会价值。毕竟,爱美源于爱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眉品,节俭靠才华。
文字及图片提供/金陵小黛
编辑/王静返回搜狐,查看更多